曾国藩虽贵为晚清权臣,一生却体质羸弱,又“心血积亏太过”,他能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
01 养生八字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
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
曾国藩是一个能举一反三的人,唐镜海这一番教诲,使他生出许多养生心得来。
他在咸丰十一年的日记中写道:“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他又记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
曾国藩解释说:“惩忿”就是所谓少忿怒也,“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食”就是不吃得太饱,“多动”就是增强运动。
这八字他始终坚持做到,也可以说是他养生的主要精华。
02养生五六事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提到养生的方法,他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临睡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
制怒就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坚持了四十年,曾国藩也学了七年,饭后三千步最近开始试行,从此以后没有再间断。
在给儿子的信中,曾国藩又以养生六事勉励儿辈们:“一、饭后千步;二、将睡洗脚;三、胸无恼怒;四、静坐有常时;五、习射有常时;六、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
饭后千步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经常坚持可以促进胃部消化和血液循环,这应当说是养生的一条良方,据说许多伟人都曾将此引为自己的养生之方。
睡前洗脚,中医认为全身的脉络和穴位都在脚上有相应的反射区,经常刺激不但可以达到养生的作用,还可以祛病健身。这从现在社会上风行的“足疗”便可见一斑。据说当年曾国藩即使在战鼓隆隆的战场上也是天天坚持的。
对于饮食,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是“眠食有恒”,“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做有病养”。他从不贪求食物的甘美,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曾国藩的饮食观实际上也恰恰渗透出他的处世哲学思想。
对于睡眠的理解,却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曾国藩的艺术观。他崇尚古人的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观点。
在养生上,他认为睡眠不必非要“甘寝鼾睡为最佳,但能淡然无欲,旷然无累闭目存神”。就是不睡,躺在那里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他经常是“日入后在竹林之中小睡一会”,然后再去工作。
03 出汗真的有利于身体健康吗
有人说,出汗是给身体做“大扫除”,体内和体表的一些污物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身体和精神似乎都能清爽起来。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古代重要的养生著作《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养生要按照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与自然变化相协调。到了冬天,若还一味追求出汗“排毒”,就可能对养生造成不利影响。
春天为生,植物开始发芽,动物变得活跃;夏天小草长出来,动物也长高了,这是长;夏秋之间,所有植物变得越来越饱满,则为化;到了秋天收获果实,即为收;而冬天要把果实藏起来,慢慢使用,称作藏。
同理,对人来说,冬天要把身体里的精气神藏起来,不让它们“泄”出去,这也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冬三月,此为闭藏”。
很多人为了锻炼效果,在冬天也追求湿透运动服,或是有些人吃火锅、洗桑拿后汗流浃背,这样都不利于冬季养生。
“冬天气温低,不易出汗,‘气’的耗损也小。但若达到了大汗淋漓的状态,很可能就是过量了。
一方面,出汗时毛孔扩张,精气神会趁机‘溜走’,细菌也有了‘入侵通道’;另一方面,人遇冷容易感冒,可能导致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甚至使体质变弱。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要避免冬天大量出汗”。
04 药补不如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食补可以维持长期进补。药补一般作用强、用量小、价格贵。
其次,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药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药三分毒”,不能简单地拿来胡乱吃,食补则没有这些缺点,可以长期应用。
如果只是想要达到调养的目的,普通的食品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
现在,通过饮食达到抗疲劳,延缓衰老、益智、美容、瘦身的观念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并把它作为养生之法。
缺啥补啥,吃啥补啥,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