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韩明向(左二)和安徽中医学院同学合影。
1996年,韩明向(左三)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湖北武汉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延缓衰老学术研讨会。
韩明向,1940年11月生,安徽合肥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创立“虚—瘀—衰老”理论、肺气虚证三级分度法、心功能不全三治法。共培养博士、硕士、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共72人。率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肺病学科成功申报当时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为安徽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1959年,不满二十岁的韩明向迈入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大门,刚从合肥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他,行囊里背着的是西医学书籍、头脑里装着的是西医学知识,带着陌生与好奇,他登上了中医药学这艘“巨轮”,从此开始了乘中医传承之风、破学科发展之浪的远航,至今他的“航行记录”已超63年。
启航:顺境不堕业精于勤
抓住机遇靠勤奋
韩明向的求学之路可谓“顺风顺水”,13岁考入合肥市第三初级中学,是当年全乡唯一考入初中的学生;16岁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被直接保送到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19岁时,经组织推荐到安徽中医学院读书。在人生每个转折点,韩明向总能抓住机遇,这缘于他的刻苦努力和家人的坚定支持。
韩明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在5个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男孩,母亲除包揽农活、家务和照料孩子的责任外,还常常通宵达旦纺布、做鞋贴补家用。生活的艰辛没有消磨母亲对孩子的爱,每当韩明向周末从学校回家,走到村口总能远远地看到母亲早已在门外等着他。“母亲无私的母爱和勤劳坚韧、任劳任怨的精神,鼓舞我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了我的一生。”
曾是私塾先生的父亲通晓传统文化,常用“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激励孩子。尽管兄弟姐妹不是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他们都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的家庭氛围,促使韩明向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懂事的他明白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无愧于举全家之力供一个大学生的艰辛付出。
大学期间,因买不起课本,韩明向只能课上全神贯注听讲记笔记,课后跟有书的同学借书校对笔记,业余时间泡在校图书馆补充笔记。为了巩固每日所学,他还养成了复盘的习惯,每晚睡前在脑子里过一遍一天的学习重点,次日早起自习查漏补缺。韩明向自谦道:“我不聪明,是比较勤奋努力那种,笨鸟先飞。”期末考试平均成绩99分、大学六年担任学习委员是对他勤奋努力的肯定。
完成转变靠兴趣
然而,学业的“风平浪静”下,其实暗藏韩明向心中中西医思维碰撞的波涛。
尽管,韩明向在合肥医学专科学校除了系统学习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外,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医学理论和针灸知识。但当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八纲辨证”“上热下寒”“阴平阳秘”等大量中医学概念潮水般向他涌来,中西医“语言”差距之大让他一时不知所措。
但他没有选择调转船头,而是乘上了中华传统文化这股东风,他说“不懂的中医学概念,我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一下就通了。”
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克服中西医思维转变的困难,兴趣和求知欲才是斩断荆棘的利器。“中医学有现代医学不具备的优点。”早在正式学习中医前,韩明向就不止一次见识了中医的疗效。
1958年,还在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的韩明向由学校安排到安徽淮北袁庄煤矿,负责诊所医疗及管理工作。因为经济困难,当地农民生了病负担不起药费。韩明向想到了在学校学过的针灸。他拿出一本针灸图谱手册,照着书为乡亲们免费施针。“农活繁重,老百姓腰腿疼等疼痛类疾病多,针灸见效很快。”
一天,一位胆道蛔虫症患者疼痛难忍、紧急就诊,韩明向选穴足三里、内关、中脘,仅强刺激并留针3分钟,急症即缓解。患者治愈后,韩明向对中医之速效念念不忘。
1959年春,皖北发生流行性水肿病,韩明向根据安排去界首县陶庙区任医疗队长,开展防控工作。他调查发现,用西药利尿剂治疗,虽然利尿作用强,但副作用也大。而各乡卫生所医生采用中药五皮饮、五苓散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疗效,且无不良反应。这次又让韩明向对中医药的疗效印象深刻。他不禁想:“若能学贯中西,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
正是这两段特殊的经历,让韩明向心中燃起对中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他坚定了学好中医的决心,完成了中西医思维的融合,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并留校任职。
有舍有得为理想
“我学医九年一心就想做一名医生”,怀揣这个理想,韩明向在中医内科临床一线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他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韩明向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讲求一个“细”字。咳嗽之难治,从“名医不治咳,治咳必见拙”的俗语中可见一斑,韩明向认为详辨咳痰性状对确立治咳之策略尤为关键,他从多年的临床实战中练就的问诊功底,让错综复杂的咳嗽病因无处遁形。
“咳痰色白,清稀量多,咯之易出,无腥臭味,多与泪涕同出,痰冷,遇冷则咳多属寒痰;痰黄带绿、黏稠、咯之难出,有腥臭味多为热痰。”韩明向还指出:但单凭痰的颜色判断寒热不可取。如痰虽白,但黏稠难咳出,虽无腥臭味,也为热痰;若痰黄,但仅在早晨出现,则非热痰。此外,咳嗽的频次、时长,患者的情绪及是否有基础性疾病,韩明向都会一一询问,对咳嗽精准分类,辨证施治、药到咳止也就水到渠成。
问诊要细致入微,也要讲究技巧。有次一位八十多岁的患者就诊时无法清楚描述病情,韩明向只问了4个简单的问题:“哪年哪月出生的啊?”“今天午饭吃的什么啊?”“您的老家是哪儿的?”“今天是星期几啊?”4个问题问完,他对患者的远期记忆、短期记忆、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了明确的把握,以此判定患者的衰老程度,问诊也更精准,进而辨证施治。
坚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韩明向面临急危重症也能力挽狂澜。心功能不全是韩明向早期的临床研究重点,很多患者在危急关头都因遇到他而重获新生。有一天,一患者因胸闷心慌被送至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其患有多源性室性早搏,此病很可能导致室颤,引发心源性猝死,病房随即下了病危通知。
然而,患者的心律总在使用利多卡因后恢复正常,停药不久又现反复,眼看西医的法子不灵了,医院决定让韩明向用中医的办法治疗。
韩明向诊视发现患者舌苔黄腻、脉濡滑,判定是肝胆湿热的表现。他治以清利肝胆湿热兼泻其子之火,予龙胆泻肝汤加苦参、茵陈、黄连等,患者服用后收效甚著。更意想不到的是,停药后病人心律失常的症状也没有反复,病危的状况解除了。
“中医药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大问题,我一直坚持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加强中医思维在临证中的运用。”韩明向这样要求自己,也带动了身边的医生。那时,他兼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秘书,除临床工作外还负责行政和团队管理工作,他在科室开展“每日一方”活动,每天早上交班会上,管床医生讲解对患者的中医诊断、辨证施治方案、处方解析和疾病的历史沿革等,由主任医师负责补充。这一做法对加强医生的中医思维和科室的中医特色大有裨益,至今仍有科室沿用。
因在临床和管理工作中均表现出色,1984年,组织欲任命韩明向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在谈话中韩明向诚恳表达了自己想继续坚守大内科做医生的愿望,因为他从未忘记“学医九年就为从医”的理想。韩明向对临床的执着打动了领导,他得以继续专注临床医生的工作。韩明向也不负众望,于此后的十年间,在临床和科研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奋进:科研引路振兴内科
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医院要求各科申报科研项目,韩明向作为大内科副主任责无旁贷。那时,他刚从卫生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医内科急症学习班回来,对中医治疗急症很感兴趣,于是申报了关于人参针剂的研究并获批。
韩明向用实验动物造出血瘀模型,将人参提取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制成人参针剂,结果发现人参针剂能够益气祛瘀,对气虚血瘀有很好的疗效,由此也打破了人参为补气药的局限。人参针剂后来成为医院的院内制剂。
一天晚上,韩明向在病房夜班巡视时,询问一位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患者的情况,住院医生表示患者状况良好。然而,不到5分钟后该患者就突发急症,病房传来病危通知。韩明向查看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有粉红色泡沫痰,是急性左心衰。对此西医的处置方法是静推西地兰,但这个患者情况特殊,还合并贫血、心脏受损、尿毒症等情况,用于此患者可能非常危险。
韩明向当机立断,决定用人参针剂抢救,刚注射一针患者就有明显好转,注射三针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大为缓解,竟能张口与医生正常对话。此事对韩明向用中医治疗急症的信心大为振奋,“人参能提高人体的应急能力,在急危重症时能够提高缺血缺氧内脏的耐受能力,治疗急症效果很好。”
受人参益气祛瘀研究的启发,韩明向创立心功能不全三治法,提出该病病机为气虚为本,瘀水为标,并认为左心衰以气虚为主,右心衰以瘀水为主,创立治疗心衰的益气、活血、利水法。
后又从气虚血瘀病机切入,开展了“老年证候调查及延缓衰老临床和实验研究”项目,对779例老年人进行证候调查,发现衰老是随增龄而致的全身、渐进、衰退性变化,提出衰老“气虚、阴亏、血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延缓衰老中药“宁清泰”,研究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成立,韩明向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主编《现代中医延缓衰老学》,并作为唯一中医人参加第15届国际老年学学术交流会,在传统医学延缓衰老国际学术大会上作特别演讲。
除衰老以外,韩明向根据临床多种内科慢性疾病的“虚—瘀”病机提出了“扶正祛瘀”的学术观点,如在慢阻肺方面,他认为,虚久必瘀,虚瘀互结是慢阻肺发生的关键,虚瘀贯穿该病全过程,依此创制参七虫草胶囊。
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部推动中医脏腑研究,韩明向又一次抓住机遇,选择肺病作为研究对象又一次申报成功。根据肺气卫外、主气、治节功能减退程度,将肺气虚证量化,确立三级分度,并创制治疗慢阻肺的化痰降气胶囊、芪白平肺胶囊等有效方药,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药临床研究批件,研究成果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了这一奖项的“加持”,韩明向指导中医肺病学科获批全省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并任学术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医院因员工住房问题人心涣散,韩明向临危受命担任院长,他通过多方努力,为职工增建住房,成立了分房委员会,对职工按打分制分配住房,解决了几百户职工的住房问题,新病房大楼也建成启用,重新树立了医院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人心稳定后,韩明向再次顶住压力,将中医内科分化为5个三级学科,开创安徽中医内科学科分化先河,组织团队积极筹备,率领中医心、肾、脑、肺病学科获批卫生部中药临床药理基地。
有了软硬件的充分准备,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举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医护人员的发展有了更高平台,为医院今天的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
护航:虚怀若谷温润如玉
韩明向自1965年开始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以来,获得过1989年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1996年安徽省教育委员会“陈香梅教育奖”、1998年安徽省教育委员会“安徽省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安徽省中医药传承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他培养的学生也不负重望,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引领学科发展。作为安徽省首位中医博士生导师,韩明向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杨文明现在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区域中医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岐黄学者。学生李泽庚是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科带头人。学生刘健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科带头人。学生方朝晖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糖尿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学科带头人……
很多人问韩明向,学生们如此优秀,作为老师有什么“秘笈”?韩明向颇为自谦:“我的学生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他们自己努力,又有好平台。我与学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韩老师上课,每一条经文、汤方,他不但能倒背如流,更能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辨证体会与之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富有代表性的医案不胜枚举。那些或疑难或复杂的病例,在他用中医理论讲解和剖析下,总能诠释得深入浅出、清晰透彻。”杨文明说,韩老倾囊相授、言传身教,不仅使他在学术及医疗技术上受益匪浅,更让他懂得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意义所在。
“搞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韩明向认为教育当以德为先,为医当生命至上。在学生时代,他就深受老一辈医家大医精诚精神的熏陶。“在校临床实习期间,我跟随杨雨初老先生,他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普同一等,对菜农和高级干部一视同仁。在上海毕业实习期间,我跟随石幼山先生,他看病时精神专注,从不多说一句与疾病无关的话。骨伤患者行动不便,他就在候诊室一连询问十几个患者的病情,回到诊室可以把每个患者的情况清晰地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学生,他一直强调:“做医生要做个精诚大医,病人把生命交付于你们,你们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精湛医术救治患者。同时要有感同身受的心,大慈恻隐之心,如此方能无愧于医生的称号。”
生活中,韩明向如慈父般的温暖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如沐春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数学生经济困难,每年正月十五团圆夜,韩明向都会邀请不能回家的学生到自己家中吃饭。有学生在寒冷冬夜还坚持在动物房做实验,韩明向和妻子专门从家里带着热腾腾的煮鸡蛋送去给学生吃。有学生买不起衣服,韩明向得知后把家里仅有的一块棉布送给了学生。
尽管这些事连韩明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每每聚会学生们都会提起,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长存心底。
多年来,韩明向一直深受患者爱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丁小娟说,“正常门诊是半天限号25号,但是经常有复诊的患者,网上没有及时能挂到号的,还有外地来的患者,韩老师都会为他们加号,经常看到中午一点多才下班。”即便坐诊超过5个小时,82岁的韩明向依旧笑意盈盈地面对患者,耐心细致地问诊开方。
“从我母亲到我,再到我儿子,我们一家三代这么多年都在韩院长这边看病,对他非常信任。”“他对我们老年人十分关心,看病看得仔细,他解释得好,他讲话我能听懂。”韩明向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更以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儒医风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