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交流天地首页 交流天地列表 频道列表

全球3.5亿人饱受困扰:抑郁症,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楼主 admin0271

 

如今,抑郁症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

在社会新闻里,我们读到了林奕含、乔任梁、崔雪莉等一众名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新闻;

在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了美剧《现代爱情》里安妮·海瑟薇塑造的躁郁症患者Lexi;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听到身边的朋友同事因为抑郁症而影响了工作和学习。

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已高达3.5亿左右。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那么,抑郁症是名人才会患上的“天才病”吗?

实际上抑郁症是因为患者“玻璃心”,但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想开了就好”吗?过去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抑郁症的呢?

翻开这本《从犯愁到解愁:抑郁症的历史》,或许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本书原作者是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克拉克·劳勒教授,热衷于疾病文化史的研究。

他在本书中全面梳理了抑郁症从古典时期直至近现代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历史,旁征博引,阐述了各家流派的观点,为我们揭开了抑郁症鲜为人知的一面。

01 恐惧与悲伤,是引发抑郁症的根源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抑郁症患者总是心情低落,无精打采,离群索居,而最引人注目的相关新闻往往是抑郁症患者最终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本书也描述了众多患者的种种症状,还包括一些神奇的幻觉:比如16世纪的患者会看到魔鬼涌入了卧室,而近代患者就会看到X光机在夜里照亮了自己。

可以说,在抑郁症早期的漫长历史中,这一切的根源往往与恐惧或悲伤有一定的关系。而进入近现代之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奠定了以症状为基础的治疗方式。

而要更加准确地认识抑郁症是什么,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如何区分普通的负面情绪以及医学上的抑郁症概念。

书中指出,正是因为《手册》第三版未能做出这样的区分,才造成了抑郁症诊断范围扩大化,出现了过度治疗,“很多人在接受了精神病治疗干预以后,心理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普通的负面情绪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需要——恐惧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悲伤能帮助我们释放心理压力。而抑郁症需要符合一定的症状表现和时间标准,并经过精神科医生的诊断。

负面情绪与抑郁症之间的一项重大区别就在于二者的持续时间不同:负面情绪可能较为短暂;而抑郁症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不会骤然出现,也不会陡然痊愈。牢记这一点,是我们对抑郁症加深了解的基础。

02 不要让抑郁症成为“时髦人的标配”

没错,就是这样一种让患者极度痛苦的疾病,被人称为“黑狗”、“黑太阳”、“正午恶魔”、“暗夜精灵”的可怕疾病,却一度受到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追捧。

迷恋心理测试的小伙伴都对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忧郁质)不陌生吧?抑郁症的前身忧郁症,恰恰就对应其中的忧郁质。而这个词在英语里,原本指的是一种叫做黑胆汁(melancholy=melan黑+choly胆汁)的体液。

古人认为忧郁症是黑胆汁过多所导致的,而黑胆汁又是才华的源泉。另外,女性还会通过为自己打造抑郁症的人设,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可是,抑郁症真的时髦吗?在如今节奏快、压力大的社会,看到越来越多名人离世的消息,看到越来越多网红博主自称患有抑郁症,有人也许会偶尔质疑:怎么又一个得抑郁症的?都在赶时髦吗?

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概念:继发性获益,也就是患者因为疾病而获得的好处。

比如说,小时候我们生病了,就可以躲在家里不上课,还能央求父母去买好吃的;而在《绝望主妇》里,Susan也曾经利用自己要去做透析这个借口在超市结账时插队。

而就抑郁症来说,可能会有一些公众人物借此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开脱;也可能会有人只是一时的情绪低落,吃了点药,就处处宣扬自己得了抑郁症,让大家来同情自己。

但这种滥用抑郁症的行为最终只会为真正的抑郁症患者造成伤害。他们的形象已经遭到了破坏,不明就里的普通大众会把他们等同于那些炒作、消费抑郁症的人,这样就会让他们更加自我封闭,不敢向外界寻求帮助。

所以说,抑郁症绝非“时髦人的标配”。当一种疾病变成了时髦,等待患者的不会是成为网红,受到追捧,而只会遭到误解,堕入深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已经到底线啦